今天,市警示教育基地全面开放。基地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为主题,以“三不腐”一体推进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示了建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云南省和昆明市在全面从严治党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一批批党员干部已在此和将在此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
近年来,昆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注重思想教育为先,在精准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做细做实警示教育。分地域、单位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以查处的身边典型案例拍摄警示教育片,把警示教育课堂开设在庭审现场;结合民族文化和本地元素宣传廉洁文化,组建“清风春城讲师团”,选树“最美家庭”,宣传优秀家规家风家训……手段多样,方式丰富,有力有效,推动党员干部在内心深处不断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在春城大地奋力书写好高质量发展的“昆明答卷”。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昆明党风政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向上向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与此同时,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人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体现在警示教育上,就是个别党员干部惯于“点评”他人而不“代入”自己,标榜功绩而不言及过错,大谈现在而不反省过去。总之,以刻意地做作掩饰内心的不安,觉得自己是“桃花源中人”,反腐的利剑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灵魂深处并未真正铸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生动地记录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与思想:安然恬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于今天全市的党员干部来说,接受警示教育,应当是在看别人案例的同时,心有所悟,行有所动,以案为鉴为警为训,将别人血泪的教训转化为自己人生宝贵的财富,而不能当“桃花源中人”,翻着“老黄历”,不明大势,不为所动。若再是一副“桃花源中人”做派,则人生未来的剧本,自然早就已经写好。
不当“桃花源中人”,就要求在接受警示教育时,“身至”“心入”,真正触及灵魂。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警示教育不过是一堂课,日常耳闻目睹较多,见怪不怪,内心已然麻木。装装样子,走走过场,“做给别人看的”“案例与我何干?”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要有感、有悟、有得,进而醍醐灌顶、知足知止。要结合他人的反面案例主动进行对照检查,解剖灵魂,看看身上是否有相同的“病因”,理想信念是否已经有所滑坡,在面临诱惑和“围猎”时能否毫不犹豫地抵制,把落马者违纪违法“血的教训”转化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不当“桃花源中人”,就要求在接受警示教育时,永葆敬畏之心。邓小平同志讲:“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说的就是敬畏之心。一些党政官员,自以为权力在手、天下我有,而不明白职位是干事创业的平台,权力是党和人民授予并为之付出奉献的工具。做出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仗着点资历就视纪法如无物,对组织、纪法、人民和历史缺乏敬畏之心,“涛声依旧”,重复着落马者的“故事”,到头来落得个向隅而泣的下场,何其之痛!自古敬畏无遗祸,从来任性有后殃。党员干部切莫心无敬畏,“任性”用权。若是擅权妄为,当前高科技手段发达,众目睽睽之下,党和人民不会放过,到时候大账小账总账一起算,躲是躲不过去的。
不当“桃花源中人”,就要求在接受警示教育时,永葆敬终如始之心。古人有云:“百年劳之,一日失之。”实践告诉我们,清正廉洁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时清廉无私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到。要学习《西游记》里向西天取经途中心志俱坚的唐僧,而不是见异思迁的猪八戒,遇着点诱惑就败下阵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落马党员干部,曾经一腔热血、担当作为,无私无畏、两袖清风,但后来思想“蒙尘”、行为“蒙羞”,做了党和人民的罪人。对党员干部来说,拒绝“围猎”、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绝不只是一堂课,而是一生的坚守、一辈子的承诺,需要我们日日行、常常做,每时每刻反思总结,一点一滴的付诸行动,“作之不止,方有不凡”,方彰正气,方显本色。
生命不是彩排,没有后悔药可吃,却有警世钟为鉴。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对党员干部来说也是如此。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上好警示教育这堂课,恪遵纪法,不移忠诚于党之志,不易担当为民之心,不改干净无愧之行,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生命也才能在奋进奋斗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呈贡区纪委监委 李中军)